于乃义(1915年~1980年),生于昆明,字仲直,幼年时跟长辈熟读《四书》、《诗经》以及史部、集部的古籍,筑牢了国学根基。1931年,于乃义到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从事图书编目工作,长期用功于此,对云南藏书、地方文献和历代云南学者及著作的了解颇深。1937年,因患心脏病终年卧养,于先生遂对佛学产生兴趣,研习了大量的佛学经典,有较深的佛学修养。于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学、编目学、文献学有较高造诣,曾协助著名云南学者秦光玉、袁嘉谷整理《滇文丛录》、《滇诗丛录》。袁嘉谷主编《石屏县志》未完即去世,于乃义先生就帮助袁嘉谷先生的次子袁丕佑编著成《石屏县志》后20卷。1943年以后,于乃义先生全力参加了《新纂云南通志》的编纂工作,除担任“物产考”、“土司考”等部分的编纂外,还协助秦光玉先生对全书进行了校订。此外,于乃义先生和方树梅先生一起,为昆华图书馆收集到了大量的云南地方文献。于乃义先生写过30多册有关云南地方文献的札记,与罗常培等人合编了《云南史地辑要》,并与其兄于乃仁合著《云南史话》。1978年,于乃义先生主持了云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的鉴定和整理编目。
半个世纪前,笔者(指容津萶,下同)被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方文化吸引,从天津出发,转道北京,办理“一条龙”的车票到达昆明,成为“支边”大军中的一员,投身云南园艺,探究兰草培植。1960年,笔者有幸拜访了于乃义先生,后在于先生的指引下,有缘初识先贤兰茂的学问著作,并被兰茂传奇的人生经历所折服,由此,笔者从“兰草迷”、“戏曲迷”转为“兰茂迷”,至今不悔。
笔者从事园艺工作,长期关注云南兰草。因明代云南学者兰茂对此有较多描述,经省文史馆引荐,笔者有幸到于乃义先生家亲聆教诲。记得初次见到于先生,他的书房中摆满不同版本的《滇南本草》,正施行校核。笔者在向于先生请教学问的过程中,先生指点:兰茂平生著作很多,只要诚恳用心探寻定能找到6种:《韵略易通》、《声律发蒙》、《诗词百余首》、《滇南本草》、《性天风月通玄记》、《续西游记》。
笔者从于先生那里,第一次知道兰茂曾写过一本《续西游记》。
2000年,笔者因事到杭州小住,有幸与老友翁载阳促膝畅谈,无意间得知扬州韦森先生家里收藏有嘉庆十年(1805年)金鉴堂刻版本《续西游记》。听闻此讯,笔者次日立刻动身到扬州,驻足韦森先生家,借得珍贵善本,如获至宝,疾抄20余日,幸得周文祥老师助抄,终于大功告成。回到昆明后,又细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善本仔细核对,确定无一差误方才珍藏下来。10年后,最近在“兰茂学苑”诸位同道的鼎力资助下,明代先贤兰茂所著《续西游记》刊印在即,以此了却我多年的夙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借此,要感谢学苑每位同道多年来的支持。
聆听于先生教诲后的数十年间,笔者及“兰茂学苑”的诸位同道一起努力,至2000年,终于把于先生所说包括《续西游记》在内的6种兰茂著作搜访齐全,其中4种已经印成丛书。最近,学苑同道节衣缩食筹集资金,又编印了《兰茂传奇》一书,加之即将刊印的《续西游记》,谨以此纪念先贤兰茂诞辰613年,并缅怀恩师于乃义启先生。
兰茂《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兰茂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64岁时动笔写《西游记》,历时3年,终于完成百回西游小说。
兰茂所著西游故事,主要取材于以下几方面的素材:一是少年时常听长辈讲述祖籍河南洛阳缑山的陈祎(即唐三藏玄奘)出家为僧的取经故事;二是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和慧立、彦悰分别写的《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最有云南特色的素材是,兰茂为著述《滇南本草》,经常深入夷地采药问医,还曾住在夷人家中养伤,因而寻访到500行的《唐僧取经》古夷(彝)文本。
兰茂的《西游记》,采用了很多戏曲手法,故事一波三折,张弛有道,人物生动活泼,对话极具乡土特色。其中还有很多诗句,文辞优美。整部小说,也极易搬上舞台进行表演。
与吴氏《西游记》不同,兰氏《西游记》的故事不是从孙悟空出世写起。兰氏小说一开始,唐僧和3个徒弟已到西天取得经书,在返回东土的途中。他们一行人防卫护身的武器,不是大众熟知的金箍棒、钉耙、禅杖,而是由佛祖选派的一个比丘、一个居士,一路变化随行护经,终使唐僧一行人平安返回东土。
兰茂的这部小说,与其所著《声律发蒙》、《韵略易通》、《性天风月通玄记》、《关王庙碑》等现存遗著,有着藕断丝连、痕迹相连的关系,它表达了兰茂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并有许多修身养性的知识。小说一开始的两首诗:
圆轮如轮岁月流,个中名利等浮沤。
谩劳计较分吴越,且任称呼作马牛。
世事看来从理顺,人谋怎似所天休。
要知驻世长生诀,一卷西游续案头。
西游续记作何因,为指人身一点真。
顺去人生天地理,逆来合去佛仙身。
机心灭处诸魔伏,灵觉开时道力深。
试看悟空孙行者,降妖变化又更新。
其中“要知驻世长生诀,一卷西游续案头”、“为指人身一点真”等句子,可以说浓缩了兰茂《滇南本草》、《性天风月通玄妙记》两部著作的要旨,也说明了兰茂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让人们懂得真正的养生之道,得以长寿。他在小说的第九十四回,还通过孙大圣之口,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疾病乘虚而入……不知保爱的,形体亏损……利名得失撄心,多招邪感。”指明了如果不博爱众生而热衷名利,就会扰乱人的心性,就使疾病乘虚而入;如果懂得养性修心,疾病就无孔可入。兰茂在此精解生病之因,并且忠告人们:生病要用药治,防病却要从修心做起。这样的观点,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兰茂的《西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浓的云南味道,其中有不少嵩明一带的方言,非常生动有趣,如:不消、何消、浑答应、散闷、干巴巴、黑摸摸、掼翻等。这些滇域土话从唐僧师徒口中说出,读来妙趣横生,常常使人捧腹而笑。如果把它拍摄成一部方言影视作品,它的艺术感染力会让当今一些“恶搞”者望尘莫及;其风趣幽默,也会让人自愧不如。
兰茂著成西游故事一百回,至今已546年。迄今所知,它是最早取材于唐三藏取经故事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如今此书得以重新刊印,希望能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部滇版《西游记》的风采,领略它的内涵。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