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人?

2025-02-06  虎思国学网  阅读 709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记载,对她有积极地赞赏,也有消极的反对。所以历史上的武则天,到底是个什么的人呢?收集了她一些积极的影响,也有一些消极的

历史典范

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给历史上有了一个典范作用,但对她的评价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轻视女性的史学家们,认为她这样做有失于道德常理,因为她当时有很多的“男宠”,而且公开交好。但当时的历史为什么只允许男皇帝可以有嫔妃、小妾,却不允许女性纳妾呢。我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武则天这一行为不对,那历史上皇帝有嫔妃的行为是不是也不对呢?现在的社会可以说是男女平等的社会,一夫一妻制,是对所有人的尊重,我认为当时武则天拥有男性嫔妃和男皇帝拥有女性嫔妃一样是男女平等的行为,不能说是一种错的做法。

功大于过

虽然武则天不是一个很优秀的皇帝,但作为一位女性能做到很厉害的传奇生涯,可以说是功大于过,比历史上一些昏君、庸君还是很优秀的。她严厉的管制、重用科举、选拔人才、任用酷吏,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不少的影响,但当时的兵力渐渐的削弱下去,整理来说她是功大于过的。虽然她过于酷吏的方式整治国家,但也因此她才能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有人说她没有人性,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也是她为了自己所迫,人往往都是自私的,但这也不是现在社会所效仿的。她也关心农民的发展,但也给农民增加了压力,但她这也是想帮助农民的发展。她帮助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突破。

天时地利人和

武则天出生在唐代当时对女性的束缚比较少,也受她母亲的影响,她母亲也是一个女强人。她身上也有着强势的血液,做起事情来严准狠。也有着聪明的父亲,由商人拔到了刺史位置,是以为非常聪明的人,武则天也继承了父亲聪明的头脑,在整治上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对她成为女皇帝有非常大的影响该。所以有着厉害角色的父亲和母亲,使她在历史上越走越高。也正是因为她独特的头脑和见解才成为历史的神话,让她这样厉害的女性角色,说实话现在都很难做到,人不过聪明,还要敢做敢想,武者天给我们女性有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我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条件,人要往高处走,不要总停留在原地,每个人的能力无法想象,都有不可预知的能力,所以广大女性们我们要努力。

多才多艺

武则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皇帝,文学、书法、乐舞样样都精通。《全唐诗》中收录有46首诗,有《如意娘》、《唐享昊天乐》、《曳鼎歌》等,带起当时的文学兴起。除了文学还喜欢书法,有飞白书和行书、草书。飞白书的难度极大,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当年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武则天也是一个及其喜爱乐舞的皇帝,写了《唐明堂乐章》、《唐大飨拜洛乐章》等,给当时的文化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带起了音乐的发展。当时她也打造了一支乐队,为了当时政治的需要,她打造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比较的盛大,名字叫“十万宫廷乐”,从名字中也看出是一支比较庞大的乐队,当时她的《神功大乐》,是一支九百人的乐队,表演出来的景象可以说是非常的震撼。

武则天是我历史上最崇拜的一位皇帝,我也觉得她是我们女性权利的象征,打破了男尊女卑的界限,也代表了女性一定的权利。我们也应在一定的时候去维护我们女性的权利。现在也不是封建社会了,当时的社会武则天都能成为女皇帝,更何况我们现在处于这个社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每个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做到真实的自己,自己认可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在我心中是女性权利的象征,具有女性应该具有的一些特质。应该学习她勇敢的精神和聪明头脑,敢于做自己。

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很难对她一概而论,任何的看法都应该是片面的。下面是我对她的一点看法。r纵观中国历史r,闭月羞花,r沉鱼落雁的佳人多如牛毛(这是对女性而言)。而充满霸气和河东狮也大有人在,如吕雉慈禧之流,她们霸气十足,行事的作风和手段刁钻残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是针对男性而言)。那为何唯独武则天的崇拜者众呢(对女性而言)?是因为武则天长得人比花娇的缘故吗(假设她对女性的影响力)?不过,就凭她可以吸引住两位帝皇挑剔的审美目光(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是父子的关系),就知道她虽不在四美之列,但她也绝非是泛泛之辈了。武则天虽然只是才人的名份,却令高宗对她刮目相看,死心塌地,迷恋得难以自拔。武则天本是太宗的女人,要想跟她深交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最多就是几面之缘而已。武则天的美在四美之外,但她的美能符合高宗的审美观r。就是见过那么几面,欣赏那么几眼,就足以把高宗的目光吸引过来了。可见,她绝非普通的庸姿俗粉。如此看来,武则天的美是得到最大的肯定了。但是,毕竟男女的审美观有别。女人对同性的审美是特别苛刻的,也许是我们女人天生妒忌心重吧!在我们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是艳压群芳的尤物。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武皇仅凭漂亮的脸蛋,不可能有这么多心服口服的女性崇拜者。r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女人的审美观是很严厉的。要求女人们三从四德:三从,是在家从父,r出嫁从夫r,老来从子。四德是德、容、言、工。r女子无才便是德r,要求女人没有脾气,没有主见,在男人面前唯唯诺诺的。要相夫教子r,旺夫益子。这就是古时贤妻良母的概念了,最重要的还是温柔体贴。武则天可以登上帝位,柔情似水在她看来似乎是为君者的大忌。因为,为君者要当机立断,成大事者就不可有妇人之仁r。而武皇恰恰是位女人,在代代君主皆为男性的残酷事实面前,她必定觉得这是自己的弱势。所以,在俯首称臣的男人们面前,她必需要善于武装自己!要令自己变得残忍,r铁石心肠r。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武皇虽然长得花容月貌,是个万种风情的尤物,但是蛇蝎心肠又是事实。因此,她要得到女人们的认同谈何容易呢?那为何她还崇拜者众呢?特别是同性的崇拜者。那是因为她生于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大国--中国里。在中国,身为女儿身,要挤身于帝皇之列谈何容易!统治一个国家,需要的不是征服男人的美貌,而是能力。政治是种特殊的智慧,需要有听得进忠言的耳朵,有r迅雷不及掩耳r和集百家之长的极速反应能力。千百年来,中国女人都被男人看不起,认为她们只是男人的玩物和附属品r。而武则天偏不知好歹,r不知天高地厚r。要跟男人们一比高下,一分高低。跟半边天试比高,跟男人的一杯羹。这分明就是跟天下(中国)的男人过不去,是刺激嘲笑和打击男人之举,简直是女人们最大的报复。要做惯主的男人们低下高傲的头,首先就要收服他们的傲气,舒缓他们的怨气,分享他们的福气(因为在中国,只有男人才能做皇帝)。r武则天有男宠面首r,是因为女人的心理不平衡。男人可以做君主,女人为何不可做一国之君?男人可以后宫三千,我为帝当然也可。武则天再强也是个正常的女人,所以,她有着正常女人的生理需要r。但她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她是位正常的女人,但同时还是君啊!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统治一个国家,那是最大的事业,是最专业,要奋斗终身的职业。创业和守业都需要专业知识和出色的手段来持续。人们常说,帝皇之家的家事以和为贵),才会出现国泰民安的和平局面。r得来不易,所以才倍加珍惜和呵护。所以,武皇所临幸的面首男宠都必要要俯首称臣,不可心存异心。武则天是绝对不会让男宠们凌驾于她的权力之上的。这一点,跟俄国妇女沙皇叶卡特琳娜的做法如出一辙。因此,我认为武皇在挑选男宠方面也是智者千虑的。一方面要长相俊美,二要满足她的生理需要(生理功能一流)和调整她的心理平衡。三是贴贴服服,言听计从的。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要听话,r千依百顺啦!人们常说,当人遇上情感时,就会变得愚蠢起来(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武则天靠残忍的手段坐上了皇位(创业),当她遭遇情爱,是正常女人的时候,她却依然如此的理智,那就不是靠智慧就可以轻松做到的了(守业)。这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在软弱的女流之辈面前,武则天是能人所不能的。武皇能在天下男人面前呼风唤雨,算是帮女人们出了一口恶气r。是武则天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写了男权世界的历史,改写了女人的历史。改变了须眉对巾帼的唯一看法,头发长见识少。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提到武则天,大家难免想到她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爱情故事,然而说起来,武则天与唐太宗李世民的那一段也是绕不过去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唐太宗,就没有后来的武则天。

公元637年11月,唐太宗出巡到洛阳宫,听说当时14岁的武则天“容止美”,于是就要她入宫,最终还顺利封为了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这也是“武媚娘”称呼的由来。而与一般的女子出嫁不同的是,武则天入宫前并没有哭哭啼啼,反而一脸向往,母亲杨氏好奇,她则解释道:“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不过史书中对于武则天在唐太宗后宫中的生活着墨不多,只有武则天自己晚年时回忆她为唐太宗驯马这件事。当时李世民有马名叫狮子骢,十分骄纵,无人能驯服,武则天就自告奋勇:”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这件事让唐太宗对于武则天刮目相看,直言她是个有志气的女人。

不过离奇的是,尽管武则天陪伴了唐太宗有11年,却始终没有为他诞下子嗣,因此不少人怀疑唐太宗并不是真的爱武则天,而是为了还一个“人情”。因为早在李渊伐隋的时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曾经资助过李家军,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后来又跟着李渊攻下长安,勉强算得上是唐朝开国功臣,所以李世民为了感谢武家,在武士彟去世后就把武则天选入宫中。由此,不少人觉得唐太宗不是因为爱武则天才迎她入宫,至于李治,他对武则天可谓是真爱,不然也不至于将江山拱手相让啦!



相关话题  #武则天  #的人  #是个什么样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