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省兵并营”,即精简军队员额,裁减老弱士兵,将原61岁退伍年龄降至50岁以下。禁军按马军一营300、步军一营400的编制进行合并。厢军按每一指挥(营)不超过 500人进行裁并,使军队总员额减至 79.6万人。此一改革,使“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此大省”。
二是改“差役法”为“募役法”。原来的“差役法”是民户按户等轮流服役,“募役法”是由政府出钱募人服役,钱的来源包括三部分:原先应服差役的上三等户按土地数量出钱,称为免役钱;原先不服差役的女户、单丁户等减半出钱,称为助役钱;此外还要各加收1/5,称为免役宽剩钱,以备灾年使用。
三是实行“将兵法”,针对“更戍法”存在的兵将分离、指挥不力等弊端,新设“将”使其成为一级编制单位,所辖兵力几千人至一万余人,设正将和副将各一人为统兵官,将之下又有队、部的编制,统兵官为队将、部将。
四是设立武学,即开办军事学校,1072年5月,神宗“诏于武成庙置武学,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并规定,学员主要来源于未授职的使臣、荫补的官将子弟及有一定军事知识技能的平民,经有关官员推荐考试合格,以及武举合格者才能取得入学资格,武学生员的生活费用由国家负担,学制 3年,主要学习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战法、布阵、个人武艺等,还以“前世忠义之节”对生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其忠君爱国的精神,并配备一定数量的部队,供他们在攻防布阵演习中使用。
五是推行“保甲法”,即寓兵于农,于1070年开始,在乡村设立保甲组织,规定每10家为1保,50家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全国保甲总数达到693万人。
六是实行“保马法”,即改官方牧监养马为民户养马,自愿报名,马由官府提供,同时附以奖罚措施。
七是设立军器监,于1073年在开封设立,统管全国武器生产制造,各地出产的军器材料、规格、标准、质量等都由军器监派员下达指令和检查验收。此外,军器监还直接管理一个有8700余人的作坊,负责生产重要兵器。
宋神宗旨在强兵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改变了军队指挥体制和编制体制。“将兵法”实行后,军队主要实行将、部、队的编制,用兵规模较大时,有时也临时组编成军,从而形成了军、将、部、队新的四级编制。“别置将官”后,将和副将有了对所属部队进行统驭、训练和指挥的权力,将得专其兵,初步改变了以文制武的旧制,武将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二是初步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力量部署。原屯驻京师数十里、占全国军队总额之半的京畿军队,经过缩编而大为减少。
所谓“翊卫京城之兵营,十无一存者矣。今之贵臣强宗则为别馆园圃,与夫道宫释守宇者,皆昔之营地者。”与此相反,为了对付辽、夏,宋将大量兵力集结于河北、陕西边防地区,从而扭转了此前内重外轻的兵力部署格局。三是军队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战斗力有所提升。经过整编,将野战军(禁军)编成 92将,根据任务分布各地,其中河北边防和纵深地区37将,西北地区42将,东南地区 13将。
同时,又普遍设置了诸如指使、巡教使臣、教头、都教头、训练官之类的军官和军吏,专门负责训练事宜,从而使军队作战能力得到提高。1071年8月宋廷设洮河安抚司,以王韶为长官开始经营河湟地区(即今甘肃临洮、兰州至青海乐都和西宁一带,及其以南沿洮河的一些地方),随即又在古渭寨(今甘肃陇西)设通远军,经过一年多的进军、剿抚,王韶率军拓地2000余里,占领5个州,招抚控制大小蕃族 30余万帐,基本达成了斩断西夏右臂之战略目的。此役体现了军事改革的成效。四是武学的设立确立了中国古代军事教育体制。从北宋设立武学开始,表明我国已开始有了军事学校的雏形 虽然在当时并未能扭转宋军事人才匮乏的现实,但它所创立的军事教育体制,到南宋时得到进一步健全,并由中央普及到地方,且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被近代新式军事学堂所取代。同时,宋还颁行了《武经七书》,标志着中国传统兵学的定型。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宋神宗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这在对辽的妥协和对西夏战争的惨败中得到了证明。就在宋军取得河湟之役胜利后不久,宋辽关系转趋紧张,辽又一次对宋进行政治讹诈,提出要重新划定北部蔚、应、朔三州地界,经过两年的交涉,宋廷担心自己的军力无以阻挡辽军的进犯而决定屈从辽的要求,做出让步,放弃了700里土地,确定凡在古长城以北之地一概割移于辽。
更惨重的是,1081年4月,宋决定乘西夏发生内乱对西夏发动进攻,共派出32将的兵力约30余万人分5路出击,另有民夫约30万人,西夏以主力扼守要点坚壁清野,部分兵力出击袭扰阻断宋军粮道,9、10月间宋军相继占领兰州等部分地区,但 11月进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时,5路兵力中有 3路未按时到达,另两路又协同混乱,攻城18日未下,西夏军反击,一面决河水淹,一面以兵力追击,宋军大败,士兵、民夫阵亡溃散不下30万人。
次年正月,神宗决定再攻,计划首先在宋与西夏边界之间建城筑垒,遏制西夏,尔后攻取西夏首府兴州(今宁夏银川)、灵州,为此宋在永乐下埭(今陕西米脂西)人工修筑了防御要塞“永乐城”,刚建成即遭西夏军围攻,9月中旬被攻陷,损失将士1万余人,西夏方面则说连同民夫在内有20余万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时大声恸哭,从此绝了用兵西夏的念头。
概而言之,宋神宗军事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改革急于求成。在富国强兵这一总目标上,神宗与王安石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二人却有分歧。
王安石认为,“国之大政在兵农”,国不富则兵不强,既要整军,更要理财,既要节流,更要开源,总之要把理财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神宗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摆脱积弱的状况,急于求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他认为:“先措置得兵,乃及农。缘治农事须财,兵不省,财无由足。”即优先考虑军事改革,他有魄力有决心,却太过急燥,他与王安石不顾困难和反对,同时推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改革,注意力过分分散,改革的工作显得有气无力,结果导致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造成整个变法的失败。
其次是用人不当。受长期“重文轻武”思想影响,军队中所用将官许多庸常之才,对军事改革的许多举措并未认真付诸执行,因此其成效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如京西第五将陈宗上报朝廷说:“昨奉诏,遣教头二人教习马军,各已精熟”,神宗于是派人“案试”,结果“弓箭手马、步射不应格”。神宗对此极感失望和忧心,他批示对陈宗给予处分,希望借此惩戒他人,但效果不佳。元丰三、四年,朝廷派人到各路检查军队训练的落实情况,结果是“河北等十二将军马,多不应格”,有的将官“全不晓军中教阅次第”,有的押队使臣甚至连弓马都不熟练。江南东路、淮南西路的将兵更是“武艺生疏”,甚至“逐队呼名不相照应”。
再次是军队执行不力,作风不实。“澶渊之盟”后几十年的和平生活造成朝廷内外,文恬武嬉,重文轻武之风惯性发展,军人地位没有保证。军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严重,敷衍应付成为风气。有的役使士兵现象混乱,导致一些部队参训率大受影响。
据称,神宗时,陕西禁军“其间至有匠氏、乐工、组绣、书画、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而不参加军训。有的军中放军债、赌博、劫掠妇女等时有发生。哲宗朝,苏轼任定州知州时曾报告说,当地“禁军大率贫窘,妻、子赤露饥寒,十有六七”,“盖是将校不肃,敛掠乞取,坐放债负,习以成风”。还说定州“城中有开柜坊人百余户,明出牌榜,召军民赌博。”这样的军队自然视改革举措为儿戏,不会令行禁止,更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