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是中国古籍推荐书目,清末张之洞撰。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历任要职,卒谥文襄公。《书目答问》是他在同治十三年任四川学政时,为指引学生读书门径而编撰的。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该书初刻于光绪二年,曾多次翻刻重印。1931年后,范希曾作《〈书目答问〉补正》 5卷,纠正原书作者、姓名方面的一些错误,补记1874年以后各书补刊的版本,并增收1930年前出版的一些与原书所收录性质相近的图书,约1200余种。该书1959年重印时,内容又有部分修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文泱先生已出版《增订书目答问补正》,该书凝结孙先生多年心血,价值甚高。
书后附有《别录》及 《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
唐以后,雕版印刷术逐步得到应用,书籍反复刊印,广泛传播,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清末藏书家丁丙对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书目答问》中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是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应该指出的是,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会不断发展、更新。比如善本的时代下限,丁丙认为明本是善本;现在从书籍流传的实际出发,一般确定在乾隆六十年,,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书目答问》仅供学习研究。
② 为净化网络环境,如果您发现《书目答问》与现有法律有抵触之处,请向我们举报,我们将及时更正,您的热心是对本站最大的支持!
③ 如果您发现作品书目答问有错误内容,请发短信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④ 支持作者请到各大书店或网站购买阅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