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都没有资格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些认为有资格的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并没有考虑到外国人去如何阅读,可以说中国近代文学家都没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别提古代了。
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不好,相反而是太好了,中国普通人都理解不了、阅读不了,更别说外国人。
中国古代文学家没有资格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是中西有别。什么叫做中西有别呢,我们知道中国和外国的文化传统几乎不一样,而中国人的口味是未必合外国人,更何况是老祖宗的东西,外国人更加欣赏不来,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见莫言的作品就因作品的风格符合外国人。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者都是老外,所以我们如果送老祖宗的东西去评选诺贝尔文学奖,面临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把这些连高考学子都读不懂的文言文翻译成英文,那些生涩难懂的汉字相必评选者也看不懂,把文言文翻译成英文,第一步是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后再翻译成英文,经过这么多步骤文章的意思能否保留住,文章的精华是否还在。
比如我们先学习把论语如何翻译成英文,就拿《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就话我用英文翻译一下就是“We can become teachers by reviewing old knowledge and learning new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如果有懂英文文学的人可以看出这句直译是什么水平,这样的句子也就是一般的鸡汤,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真的,有的中文不适合翻译成英文,一翻译全变味了,特别是文言文。那些人讲《诗经》、《天问》等古文等的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好的外文翻译家对一个作品流行世界非常重要,比如《三体》获得了雨果奖,如果是别人翻译不一定获得,翻译古文和故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大热动漫里《哪吒》“天灵灵,地灵灵,天上老君快显灵”,这些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外国人如何理解。
其次最重要一点是,诺贝尔文学奖不考虑死去的文学家,所以他们当然没有机会。
我觉得中国人要有自信心,国人对诺贝尔奖情愫太重了,我们不用妄自菲薄,中国五千年沉淀的东西没有谁可以比得上,我们不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什么,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没有去领奖,因为他们觉得诺贝尔真的不重要,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的成就,对于他们来说诺贝尔奖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电影奖真的是公平的吗?如何想从这些作品中找规律,你会发现这些规律极其相似,所以不要过分重视诺贝尔文学奖。
我觉得有个人绝对可以,那就是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历代对汤显祖的评价
明代沈德符:“才情自足不朽。”
明代吕天成:“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
明代王骥德:“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清代张廷玉等《明史》:“意气慷剀”,“蹭澄穷老”。
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几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
1964年,徐朔方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