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素食从南朝梁开始
2024-11-28 虎思国学网 阅读 480
梁武帝活了86岁,与历代帝王相比,长寿是他的一大特点,他在位48年,大多数时间以佛法治国,这算是他的又一大特点。最为独特之处,恐怕要属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心甘情愿地出家为僧。此举震撼了朝野,急坏了满朝文武官员。
因为梁武帝此举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奇事。不仅有失国体,而且于理不合。何况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为了把他赎回来,朝廷众臣前后共用了3亿万赎身钱。不仅如此,他还顶着压力号令全国的佛教徒们茹素吃斋,从而为佛教开辟了吃素的风尚,也成为佛家的一大特色。
梁武帝对佛教的认识高度已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望其项背的,就拿吃素这项举措来说,恐怕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因此梁武帝在开创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之初,遭受了不少阻力。
原来的汉地佛教僧人虽然可以吃肉,但一般吃的都是“三净肉”,即:不为杀一不是为了你杀的;不闻杀—你没有听见或看见;不所杀一不是你杀的。但是梁武帝的佛学修为显然是更上一层楼,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佛、敬佛、信佛之心,他亲自撰写了《断酒肉文》,明令禁吃肉食,就连祭祀用的三牲也一律改为面粉做的猪头猪肉。
天监十六年五月,梁武帝举行了第二次《断酒肉文》法会,再次重申,作为佛教信徒应该不喝酒不吃肉,全面施行三餐素食,这才是真正的尊佛敬佛。不但如此,就连普通百姓如果想依靠佛祖的保佑安居乐业,也都应该在饮食方面少荤多素,甚至只素不荤。
可是,食肉动荤自古有之,是人类演化至今保持的饮食习惯,可想而知结果有不少人都不愿意遵照梁武帝的指令。因而这二次法会,因为没有断肉律典的理论支持,食素的倡议自然没有推广成功。梁武帝不甘心,又埋头研究了一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出家人受菩萨戒法》的文章,他吸取了人家说他无法可依的教训,开始积极地推广《梵网经》菩萨戒。这次虽然他不再提戒酒戒肉之事,但是《梵网经》中其实已经讲明了断酒肉的规定。
梁武帝的意思就是让臣民认识到,此篇文章是有理论依据做支持的,于是这次的推广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梵网经》菩萨戒基本上深入民间。也因此,断酒肉的规定从此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色。
不过,是否恰逢其时真有《梵网经》这一理论及时出来支持梁武帝的食素倡议呢?其实,这个《梵网经》很可能是梁武帝自己编著的。从天监十六年梁武帝推出的《断酒肉文》可以看出,这字里行间说得明白,当时还没有食素的理论支持和依据,也就是说含有断肉律的《梵网经》当时应该尚未出现。而且,当时遭到反驳的梁武帝无言以对,直到一年以后才开始推广《梵网经》。
由此可见,《梵网经》的出现应该和梁武帝有关。其次,梁武帝为了达到食素戒酒的目的,也有撰述断肉律典的动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梵网经》的编著者很可能就是梁武帝本人。
当然,梁武帝是不可能凭空戒荤吃素的,尤其以他的地位和生活环境来看,一代帝王应该更易于提倡饕餮圣宴而非简食素餐。梁武帝食素的灵感,应该是受到中国与印度两方面的素食传统的影响。从印度方面分析,在佛教之前就提倡发扬爱心、不食肉的传统。
佛教兴起后也承袭了这种思想,大乘佛教中的如来藏学派,则更进一步强调佛教徒要严禁肉食。梁武帝熟悉佛学,他的食素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如来藏断肉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断酒肉文》中,把如来藏系经典作为理论依据来倡导制断酒肉。从中国方面分析,食素原本是有人家办丧事时才施行的一种礼仪,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与追思。同时,孔老夫子一贯提倡安贫乐道,不要追求物质享受,因此,食素也符合儒家的精神。
道教方面,有些法术的修炼也必须建立在食素的基础上。这些对于儒道佛都有研究的梁武帝来说,无疑是重要的理论支持。在《孝思赋》中他就提到,奉行素食的理由,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思。此外,在《断杀绝宗庙牺牲诏》中也提到,梁武帝是基于儒家的仁恕精神而下诏食素的。由此可见,梁武帝推动食素之风的思想,不光受到了印度大乘佛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固有素食思想本土宗教的影响。
如果说食素只是梁武帝对佛法思想认识高度的体现,那么他三度舍身庙宇则可以说是又从理论上升到了实践的高度,虽然作为皇帝,他舍身寺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抛开皇帝的身份不谈,只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去看梁武帝舍身寺庙的举动,其所作所为还是十分令人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