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Z].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蔡元培.对于送旧迎新二图之感想[A].蔡元培全集. 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蔡元培.致汪兆铭函[A].蔡元培全集.第3卷.
[5] 天津:大公报.1917-03-05.
[6] 熊希龄.熊希龄等拟组和平期成会电[N].民国日报.1918-10-26.
[7] 蔡元培.致孙中山函[A].蔡元培全集.第3卷.
[8] 蔡元培.我们的政治主张[A].蔡元培全集.第4卷.
[9] 晨报.1919-05-25
[10] 晨报.1922-06-04.
[11] 民国日报.1922-06-10
[12] 胡适.胡适的日记[Z].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 被坏人利用的好人[N].民国日报.1922-06-10.
[14] 民国日报.1922-06-07.
[15] 晨报.1922-06-12.
[16] 蔡元培.复孙中山函[A].蔡元培全集.第4卷.
[17]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A].蔡元培全集.第6卷.
[18] 北京大学日刊.1918-05-21.
[19]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
[20] 蔡元培.在北大欢迎蔡校长考察欧美教育回国大会上的演说词[A].蔡元培全集.第4卷.
[21] 蔡元培.出席北大教职员大会演说[A].蔡元培全集.第4卷.
[22] 蔡元培.为北大讲义费风潮辞职呈[A].蔡元培全集.第4卷.
[23] 蔡元培.北大十月二十五日大会演说词[A].蔡元培全集.第4卷.
[24] 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A].蔡元培全集.第5卷.
[25]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
[26] 北京大学日刊.1919-02-11.
[27] 晨报.1919-03-13.
[28] 胡适.纪念五四[N].独立评论,第149号.1935-05-05.
[29] 何思源.五四运动回忆[Z].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4辑.第67页。
[30] 田炯锦.五四的回忆与平议[J].台湾:传记文学,第15卷,第3期.
[31] 胡适.胡适的日记[Z].手稿本.1929-01-16.
[32] 叶景莘.五四运动何以爆发于民八之五月四日.天津:大公报.1948-05-04.
[33] 北京大学日刊.1919-05-19.
[34] 杨晦.五四运动于北京大学[A].五四运动回忆录.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5] 曹建.蔡孑民先生的风骨[A].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36] 蔡晓舟、杨景公.五四[A].五四爱国运动.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7] 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A].蔡元培先生纪念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38] 蔡元培.告北大同学诸君[A].蔡元培全集.第3卷.
[39] 晨报.1919-05-13.
[40]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6卷.
[41] 高一涵.非君师主义[J].新青年,第5卷,第6号.
[42]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J].新青年,第3卷,第6号.
[43]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
[44]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A].蔡元培全集.第4卷.
[45] 梁漱溟.忆往谈旧录[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46] 蔡元培.<佛法与科学比较之研究>序[A].蔡元培全集.第6卷.
[47] 蔡元培.北京大学校旗图说[A].蔡元培全集.第3卷.
[48] 蔡元培.哲学与科学[A].蔡元培全集.第3卷.
[49] 蔡元培.我之欧战观[A].蔡元培全集.第3卷.
[50] 蔡元培.在育德学校演说之述意[A].蔡元培全集.第3卷.
[51] 蔡元培.美术与科学之关系[A].蔡元培全集.第4卷.
[52] 蔡元培.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A].蔡元培全集.第5卷.
[53]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蔡元培全集.第3卷.
[54]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
[55]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4卷.
[56] 蔡元培.中国的文艺中兴[A].蔡元培全集.第4卷.
[57] 蔡元培.杜威六十岁生日晚餐会演说词[A].蔡元培全集.第3卷.
[58] 蔡元培.三民主义的中和性[A].蔡元培全集.第5卷.
[59] 蔡元培.〈医生丛书〉序[A].蔡元培全集.第3卷.
[60] 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A].蔡元培全集.第3卷.
[61] 蔡元培.中国文学的沿革[A].蔡元培全集.第4卷.
[62] 蔡元培.北大一九二一年开学式演说词[A].蔡元培全集.第4卷.
[63] 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蔡元培全集.第4卷.
注释:
[1] 见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刘永明:《五四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及《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第28-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其他研究蔡元培的著作一般也都是将蔡看作民主革命家,对其政治属性没有进行深究。研究蔡元培的著名学者唐振常先生在其著作《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二版的《重印前言》中就此做了补证,指出蔡元培是“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且是一位领袖人物”,但未做具体论证。另笔者在拙著《蔡元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中也曾提出与唐先生相近的看法。
[2] 1913年7月4日蔡元培的学生蒋维乔在写给蔡的一封信中透露说:“大学拟请先生主持,实系同人之公意,创议已久。此次弟动身前,屡告恂公(即董鸿祎,号恂士,时任教育部代理部长——引者注),应先探袁氏之意,恂谓可以不必,袁氏决无阻碍,弟方始成行,当时对先生言无阻碍者,即恂之言。而先生慨然允诺,实喜出望外。熟知袁氏以对国民党之感情对先生,竟不允恂之请,恂无奈,则出于辞职。”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61页。
[3] 按:关于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张国涛和杨晦做过与本文观点不同的回忆,他们说蔡元培在五四那天曾出来在北大门口阻拦学生示威游行(见张国涛《我的回忆》第1册,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1页及杨晦《五四运动于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回忆录》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页)。张、杨二人的这一回忆不但与其他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不一致,而且与蔡元培本人的回忆也不合。蔡在1934年所作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明确指出,他对1918年5月21日北大学生的运动游行进行了阻止,但对五四运动,因是拒签和约,“我也就不去阻止他们了”。鉴于张、杨二人的回忆都未提到1918年蔡元培阻止学生游行一事,且杨所描述蔡阻止学生游行的情景与1918年5月的事情十分相似,笔者怀疑张、杨有可能是将1918年的学生请愿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记混了。退一步来说,即使张、杨的回忆属实,也不因此就表明蔡元培反对五四运动。有关如何看待当事人对于此事的不同回忆,可参见拙著《蔡元培》第177-179页。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