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的出现寻根溯源,当自西汉时期初显端倪。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日益成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各地都涌现出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同时,汉初的“任子”、“赀选”,之后实行的察举制度和太学制度,使地主阶级入仕门径也比过去宽广多了。特别是儒学定于一尊后,封建政府以儒家的经籍、礼法(或曰“德行”)取士逐渐成为定制。经籍成为人们世代研究的家学,礼法也成为某些人家的不变家风。
这样,一部分地主富室与儒术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做官,从而形成门阀地主。世袭为官的门阀,到东汉中叶开始更加普遍。弘农杨震一家,以习欧阳《尚书》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一家,以习孟氏《易》四世有五公;在地方上,也有一批时代世代为州郡县僚佐而牢牢控制地方政治的地位较低的门阀。但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所谓“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说都是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也就是说此时的世家大族都是依附于皇权而寻找各自的利益(无论政治还是经济,),还有“君权神授”说等也是对他们思想的钳制,体现了皇权的强大。
而世家大族势力的巩固以至于控制政权,则是自东汉末年纷争时代开始。不过并不是纷争割据就会出现门阀政治。首先国家未安定,政局混乱,士族难以发挥权力,即使在相对统一的各地区,有所谓权臣或宦官专权,但是以皇权为根基,例如曹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权发挥影响。
门阀政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寻求平衡,无论门阀之间,士族与皇权之间,抑或是由此衍生出的方镇之间都是如此。例如,琅邪王司马睿过江后,尚申、韩以达到皇权平衡及抑制琅邪王氏的目的;王敦二次起兵,威胁皇权时,大多数士族反对,并粉碎其谋;庾、王之争时,郗鉴在陶、王及庾、王矛盾中起到平衡调节作用;至于上、下游的明争暗斗,但总是相互之间同时通过江州设置达到平衡。
另外,虽然有较多矛盾,不同势力在皇帝与士族之间,宗室诸王与士族之间,礼法旧族与士族之间,流民帅与士族之间,反复出现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但是由于门阀势力的强大,每次都能够以门阀士族势力取胜。这是门阀士族政治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