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一枚炸弹拉响大清立宪的集结号

2024-10-27  虎思国学网  阅读 533


  北京出事了。

  一颗自杀式炸弹在大清国首都的CBD爆炸,造成巨大的伤亡。

  这是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阳门(前门)车站,彩旗招展,鼓号喧天,首都各界正在欢送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代表团专列。

  《申报》记载道:“外部(外交部)、商部(商务部)以及各部司员,京中各报馆人员均先时到站,高等实业学堂学生及军乐队学生,并测绘学堂学生、崇实学堂学生、识一小学堂学生均著操衣,列队送行。内城工巡局巡捕、消防队先时到站旁列队弹压,惟外城之巡捕并未到站。是日特加花车一辆,头等车三辆,二等车、三等车各二辆。头等车高插国旗,颇为荣耀,少顷各国驻京公使亦来恭送……”

  就在这洋洋喜气之中,一个人影正在接近专列,他的怀中,揣着一颗自制的撞针式炸弹。

  悲剧到来了。《申报》继续报道:“至十一点钟开车之铃摇毕,五大臣依次登花车,将挂行李车,砰然一声震动天地,送行者以及各学堂学生巡捕消防队等纷纷奔逃,少顷人喊儿啼,登时大乱。”

  这颗炸弹,直接造成了24人伤亡(据《泰晤士报》),世界都被震惊了。

  暗杀时代

  暗杀在当时成为革命党人的一种风潮,他们普遍相信必须彻底砸烂一个旧世界,才可能获得一个新世界。

  被作为袭击目标的五大臣,是时年37岁的镇国公载泽,44岁的闽浙总督端方、52岁的财政部副部长(户部侍郎)戴鸿慈、50岁的公安部部长(巡警部尚书)徐世昌、44岁的商务部部长助理(商部右丞)绍英。

  戴鸿慈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辰初(7 时)拜祖,亲友踵宅送行甚众。10 时,肩舆至正阳门车站,冠盖纷纭,设席少叙。11 时,相约登车。泽公(载泽)先行,余踵至。两花车相连,泽(载泽)、徐(徐世昌)、绍(邵英)三大臣在前车,余与午桥(端方)中丞在后车。午帅(端方)稍后来,坐未定,方与送行者作别,忽闻轰炸之声发于前车。人声喧扰,不知所为。仆人仓皇请余等下车,始知有人发炸弹于泽公车上。旋面泽公,眉际破损,余有小伤。绍大臣受伤五处,较重,幸非要害。徐大臣亦略受火灼,均幸安全。”

  五大臣中,除绍英受伤略重之外,都无大碍,倒是周围的人饱受池鱼之殃,死伤惨重。戴鸿慈日记中说:“随员萨郎中荫图及其内弟、从弟、子女、车夫、家丁均重伤,一家七口,遭此意外之厄,亦云惨矣。”

  当时十分活跃的官商、日后以小说《老残游记》闻名的刘鹗在其《乙巳日记》里记载:“本日巳刻论古斋陈君来云,火车头等突发炸弹。急派人往询,云弹发于包房。泽公爷、端午帅俱伤面,血淋淋然。闻死者三人,伤者十余人。前日之地震殆为此欤?”所谓的“前日之地震”,根据刘鹗的日记,即是9月19日晚上的地震。

  刺客本人则被炸碎,面目血污,模糊难辨。官方将刺客的尸体陈尸数日,无人认领,随后,将其面部拍成照片,行文至各省辨认,最终确认此人就是直隶高等学堂的学生、27岁的安徽桐城人吴樾。

  吴樾,本名吴越。至于其为何改名,时人各有解释,有的说是他行刺后,“清廷于大逆罪犯于其名必加偏旁”;有的则说“弃前名加木旁为樾,在烈士意思,无木旁之吴越为专制政府之小奴隶,有木旁之吴樾,为有共和思想之自由民”;国民党的党史权威冯自由,则在《革命逸史》中说:“原名越,以亲友某尝密为纳监,乃弃前名,加木旁为褪,盖表示与满清脱离关系也。”因安徽人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长达25年,因此在直隶地区政学两界的安徽人及江南人士不少,而吴樾参与创办的《直隶白话报》,其团队多是安徽人。

  北京炸弹一响,政府还没查清刺客的身份时,有一位远在南方的安徽人就致函朋友问: “北京店事,想是吴兄主持开张。关于吴兄一切,务速详告。”这位发信的安徽老乡,就是时年26岁、日后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陈独秀和吴樾不仅是老乡,也是同志,他们都参加了秘密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并且成为其“暗杀团”的成员。暗杀在当时成为革命党人的一种风潮,他们普遍相信必须彻底砸烂一个旧世界,才可能获得一个新世界——尽管他们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尤其是如何防止这个新世界依然出现旧世界的同样问题毫无准备。“砸烂”是他们的主旋律,他们的同行、因刺杀广东巡抚恩寿未遂而在1900年被杀的史坚如,就曾说过: “今日中国,正如数千年来破屋,败坏至不可收拾,非尽毁而更新之不为功。世之谈变法者,粉饰支离,补其罅漏,庸有济乎? ”

  时年42岁的军机大臣铁良,被吴樾选中作为刺杀的目标。为此,吴樾来到保定潜伏,成立了“军国民教育会”的“保定支部”,这个支部还有个更酷的名称,叫做“北方暗杀团”。考虑到手枪并不可靠,吴樾开始学制炸弹。在行动之前,吴樾还写了一本手册《暗杀时代》,系统总结了他的暗杀救国的极端思想。他认为:“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欲得他年之果,必种今日之因。我同志诸君勿趋前,勿步后,勿涉猎,勿趑趄。时哉不可失,时乎不再来,手提三尺剑,割尽满人头,此日正其时矣。”

  吴樾不准立宪

  出乎革命党意料的是,他们试图狙击政改的这颗炸弹,却成了立宪的集结号。

  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四) ,中央宣布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宪政——后又增派绍英。吴樾遂将刺杀目标从铁良改为五大臣。他认为:政府立宪的目的, “以欲增重于汉人奴隶之义务,以巩固其万世不替之皇基。……彼五大臣可击而杀之也。” “越生平自认为中华革命男子,决不甘心拜为异族非驴非马之立宪国民也。故宁牺牲一己之肉体,以剪除此考求宪政之五大臣。”

  吴樾对立宪嗤之以鼻。他说:“立宪之声嚣然遍天下,以诖误国民者,实保皇会人为之倡。”他坚信满汉势不两立,必须建立一个“汉族新国”;并且,“吾国今日之行政、军事、教育、实业,一切国家社会之事,必经非常之改革始克有真进步,决非补苴罅漏、半新半旧之变法,足以挽此呼吸间之危亡也。……满洲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直扬汤止沸,抱薪救火。”

  更关键的是,他认为“满洲皇室无立宪资格”,而且立宪对汉人不利。他说:“立宪主义,徒堕落我皇汉民族之人格,污辱我皇汉民族之思想,吾辈今日,非极力排斥此等谬说,则吾族无良,死心踏地,归附彼族者,必日加多。敢以区区之心,贡献于我汉四万万同胞,必能协心并力,抱持唯一排满主义之团,建立汉族新国,则某虽死犹生。……我四万万同胞,人人实行与贼满政府势不两立之行为,乃得有生存之权利,不得权利,毋宁速死。”

  显然,在吴樾的眼中,“建立汉族新国”,比建立宪政、实现富强更为重要。

  吴樾的刺杀行动,因炸弹提前爆炸而失败。至于炸弹早爆的原因,有的说是“人众推拥、怀中弹发”;有的说是他乔装登车后,遭五大臣随行仆人质疑,仓促间引爆炸弹,未及远抛;有的则说是当时行李车正在加挂,产生了震动,引爆炸弹。可以肯定的是,这颗炸弹是他自己制作的。

  吴樾对立宪的敌视态度,在两年后因刺杀对其颇有私恩的安徽巡抚恩铭、而被处决的徐锡麟那里,也得到共鸣。根据《时报》的记载,徐锡麟在供词中坦言:“满人虐我汉族将近三百年矣,观其表面立宪,不过牢笼天下人心,实主中央集权,可以膨胀专制力量。满人妄想立宪便不能革命,殊不知中国人的程度不够立宪。以我理想,立宪是万万做不到的,革命是人人做得到的。若以中央集权为立宪,越立宪的快,越革命的快。我只是拿定革命宗旨,一旦乘时而起,杀尽满人,自然汉人强盛,再图立宪不迟。”

  吴樾袭击案后,舆论普遍谴责恐怖袭击、赞同立宪,并纷纷慰问五大臣,革命党人陈天华以“思黄”的笔名,在11月26日的《民报》上以《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为题,对此反击说:“五大臣之出洋也,将变易其面目,掩其前日之鬼脸,以蛊惑士女,因以食人者也。烈士击之,是犹于狞鬼执粉笔以涂人皮之际,乘其尚可辨认也,一举而剖扑之,以绝祸根。不幸而为魔鬼所毙,此正吾人之不幸也。”

  政府的政改决心,以及政改后有望出现的和谐局面,其实是这些革命党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多年后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也说:“如果变革失败,充分说明清政府的欺骗性;如果立宪成功,无非意味着汉人还要继续受到满人的压迫和统治。所以无论立宪成功与否,作为汉人都应该竭力反对。”

  革命党人章太炎则毫不掩饰地希望:满人“愈材则忌汉之心愈深,愈智则制汉之术愈狡……但愿满人多桀纣,不愿见尧舜。满洲果有圣人,革命难矣。”记载这段话的,是章太炎的少年好友、满族人金梁。据金梁在《瓜圃述异》中说,章太炎为了表达自己的革命决心,甚至在集会演讲时,主动表示应先拿好友金梁开刀。章太炎的思路是自成逻辑的,1903年他在狱中答《新闻报》说:“逆胡虏,非我族类,不能变法当革,能变法亦当革;不能救民当革,能救民亦当革”。

  在所谓的“暗杀年代”,革命党的暗杀对象,并非体制内的独夫民贼或贪官污吏,而是有能力乃至有操守的官员,因为,这些能够推进改革、修复体制的人,将大大减少革命成功的几率。

  对此,梁启超曾痛斥道:“章炳麟氏之言曰:‘不能变法当革,能变法亦当革;不能救民当革,能救民亦当革。’嘻!此何语耶?夫革之目的,岂以快意耶?毋亦曰救民耳。”

  而出乎革命党意料的是,他们试图狙击政改的这颗炸弹,却成了立宪的集结号,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到了政府这边,大清国罕见地出现了万众一心、支持宪政的和谐局面……

相关话题  #立宪  #一枚  #炸弹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