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太子”、“朱三太子”是否真伪,实为民间反清斗争的重要象征。
“思明裔之一种公名”
从“皇太子”、“朱三太子”、“牛八”的频频现身,再到伪托明裔发起反乱,实际呈现了有清近三百年间,汉人各阶层反抗清廷政治压迫、民族压迫的一条重要轨迹。
雍正《大义觉迷录》卷一曾感慨此种现象之披靡远超前代:
“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胤禛此话,只道出此种现象以本朝为烈,却未揭明掩藏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而关键原因就在于:清朝作为少数族人所建王朝,其对汉民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尤其清兵南下征服中使用大规模暴力,不能不在汉人各阶层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并激起他们长久和坚韧的反抗。‘
这就构成汉人社会“反清复明”诉求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汉人社会根深蒂固的中原王朝“正统观”,儒家“华夷之辨”思想等,也助推了此一政治诉求的传播与传承。
顺治年间,清兵南下,暴力征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反清复明”成为汉人各阶层最集中的政治诉求,这一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明室嗣裔是汉人反抗的重要象征。
康雍年间,清朝统治秩序建立,经济繁兴,民族矛盾趋于缓和,民间“反清复明”活动渐失动力。伪托明裔现象虽时有发生,但起事规模缩小,影响有限。
乾嘉年间,清朝实现空前“大一统”,满汉矛盾进一步缓和,但清政权盛极而衰,官贪吏蠹现象明显滋长,贫富对立冲突也在加剧。这一时期爆发的大规模反乱(如川楚陕白莲教起事)的基本背景是“官逼民反”。
起事者的基本诉求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即使有反官府行为,也缺乏明确反清意识,更遑论专门针对民族压迫的口号。毕竟,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官府贪黩,民不聊生,而非民族压迫。
道咸以降,清王朝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为汉人社会的反清反满斗争重新注入了活力。崛起于广西山区的太平天国,秉持“反清”、“反满”双重目标,在民间反抗史上谱写了重要篇章。
“反清”与“反满”,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口号。前者针对国家政权,后者针对统治民族。迄至清末,几乎所有民间会党或组织,无论新旧,均扬起“反清”、“反满”的旗帜。
与此同时,“反清复明”的口号虽时有显现,实际影响却极其有限。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斗争的焦点随之转移。
关键一点变化是:随着西方民族观与民主观在海内外汉人精英中的传播,将推翻清朝统治(即所谓“反清”)与重建汉人帝制(具体表现为“复明”)相熔接的传统诉求明显落伍,远不足以发动广大民众投身一场大规模战斗。
而当时的革命党人,无论是章炳麟:
“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
还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理论,都主张将民族革命与制度变革(推翻帝制实现共和)毕其功于一役。
光绪三十三年,广西会党首领王和顺加入同盟会,率众在钦州起义。他在自述由“反清复明”到接受孙文革命纲领的转变时说:
“民族主义虽足以复国,未足以强国,必兼树国民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
上述事实说明,近代中国的发展已对社会变革提出更高要求,而“反清复明”的传统诉求恰恰不包括革新制度的内容。
这正是其残余的一点影响力在清末革命大潮中彻底丧失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明朝末年不光朝廷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就连老天爷也仿佛想要灭亡明朝,自崇祯即位以来,更是天灾不断,而且还要面对关外满清八旗的不断侵扰。在天灾人祸,内外交困的重重打击下,当时的广大底层百姓早已到了无立锥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天下百姓其实对腐朽的明朝也早已是痛恨不已的。不然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也不会有市场,并且迅速蔓延整个北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灭亡明朝的,可不是关外的满清,而恰恰是明朝自己,是对明朝深恶痛绝的那些农民起义军。
所以,要说在明朝末年,明朝依旧广得民心,那是不可能的。但相比于野蛮凶残的满清,身为汉族王朝明朝毕竟是“根正苗红”。
正所谓有对比,就有优劣,因此在广大汉族百姓看来,同族的明朝总比满人的清朝要更加靠谱。再说了,要想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家天下,总得有个合理的旗号吧。所以,“反清复明”自然就是最合理的旗号,实际上这就和元末红巾军起义,把死去近大半个世纪的“大宋”都搬出来的做法是如出一辙的。
因此,清朝时期的“反清复明”运动,“复明”是假的,“反清”倒是真的。实际上,就是主体民族汉族与满族统治政权之间的矛盾,而并非真的是前朝复辟势力。
事实上,现在我们之所以对“反清复明”运动耳熟能详,主要是受很多文学作品、武侠小说的影响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天地会组织,虽然历史上也确实存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远没有武侠小说描绘的那般强大,远没有到威胁清朝统治的地步。
当然,“反清复明”运动也是有一段高潮时期的,这主要集中在清朝初年。由于满清入关之初,在南下灭亡南明的过程中,犯下许多血腥的屠城惨案,加上满清贵族早年的圈地运动和削发易服的一系列的弊政,极大的激起了广大汉族百姓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各种反清斗争便此起彼伏的爆发。
到后来,在满清初步平定天下后,又由于康熙的削藩行动,一下子激起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反叛,史称“三藩之乱”。起事之初,吴三桂为了争取汉族百姓的民心,于是再一次把早已死去的明朝搬出来,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叛朝廷,而这就是反清复明运动在历史上的最后一段高潮了。
后来,随着三藩之乱被镇压下去,台湾的明郑政权的覆灭,“反清复明”运动基本上就被镇压下去了,各地零星的抗清的斗争也逐渐转下低下。而自康熙开始,清朝统治者开始不断吸收汉族的统治文化,尊奉儒家,并且重用有能力的汉臣治理天下,极大的缓和了满汉矛盾,开创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而随着清朝统治基础的不断巩固,“反清复明”运动也就越发的没有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前言: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断绝中华衣冠发式;对于不服从剃发令的人,采取了残酷屠戮的野蛮手段。这才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凡事必得师出有名,才能具备巨大的号召力。因此,“反清复明”就成为汉族人民反抗清朝的最佳选择。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勾结下,进入了山海关。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由于明朝统治腐朽,吏治败坏;北方灾荒严重,到处都是饥民,农民起义军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兵源。
而明朝朝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应对辽东的战事,耗尽了国家的财政。虽然还有富庶的江南财赋,却因为北方的战乱,无法运送到朝廷。
在此情况下,农民军的力量不断发展,当李自成强大到能够进军北京的时候,其实北方大多数官绅阶层也都认为应该改朝换代了。
但是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以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对官僚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追赃助饷,极大地挫伤了官僚阶层对李自成建立新朝、恢复社会统治秩序的期望。
就这样,李自成失去了原来明朝官僚士绅阶层的支持。以吴三桂为首的故明官僚阶层勾结清军,彻底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农民政权,转而支持满清在中国建立封建统治。
清朝刚刚进入北京之时,因为立足未稳,清廷极力拉拢原明的文臣武将,很快就在北方建立统治,站稳了脚跟。
1645年,在清军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及南明弘光朝廷之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自以为天下一定,可以随心所欲了。于是,清廷下达了臭名昭著的剃发令。
清廷的剃发令要求汉族官民一律仿效满洲发式服饰,剃发留辫,改穿满洲服装。
在剃发令的推行方式上,清廷采取了野蛮高压的政策,宣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易服的野蛮政策,犹如平地一声雷,在中国大地上燃起了汉族人民反抗满清的处处峰火。其中以江阴人民守城八十一天,重挫清军的英勇事迹最为著名。
江阴人民为了自己的头发和尊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激励起广大人民踊跃参加反剃发的抗清斗争。
从此,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汉族各阶层都参与其中的抗清斗争。这中间既包括原来的明朝官僚阶层,也包括各地的农民军队伍。
在反清斗争中,各种势力都认为必须有一面反清旗帜,才能号召天下,鼓舞斗志。
由于明亡未久,人心思旧,因此,反清复明就成为社会的主流。就连原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余部,也都采取联明抗清的政策,加入到反清复明的战斗行列之中。
结语:鉴于清朝初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反清复明”是汉族各阶层、各势力进行抗清斗争最有号召力的一面大旗。经过清初长期的抗清战争,“反清复明”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以致后世的人民在不堪清朝官府欺压,起来反抗的时候,也都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