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旗员、武职不准乘轿的规制

2025-01-09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10


   满人定鼎中原后仍然强调骑马射箭,这是“祖宗”根本,文官大多坐轿,武官则骑马。图为1869年,下乡巡视的清代官员。

  武职官员要带兵打仗,因此不得乘轿,原本也是中国王朝的一个传统,如《万历野获编•勋戚》卷五载:明代“武臣贵至上公,无得乘轿。即上马,不许用橙杌。”清廷以骑射取天下,对此项制度的继承是顺理成章的事。顺治入关后,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所以对于官员坐轿之事,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清初王士�G《池北偶谈•谈故》卷三说:“本朝顺治初,汉人京官亦多乘马。予壬辰计偕入京师,见高邮王文通公,每入朝皆乘马。”晚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三也有类似说法:“本朝初年,汉人官京朝者,亦多乘马。”顺治四年及九年,清廷两次颁布关于“诸王福金公主格格仪仗服色”、“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马服饰制”,在提到乘轿与骑马一事时,虽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轿子的大小等规制,但仍有“若不乘轿,愿骑马者,各从其便”的说法(《清世祖实录》卷64)。当然,出于礼法的需要,清廷对轿子,已经有较多的关注了。如顺治四年五月,有官员就平西王吴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轿一事请示,朝廷上谕回复说:“平西、恭顺、智顺、怀顺各王,在镇守的地方可以乘轿,到京师则须骑马。”(《清世祖实录》卷32)大体上,顺治时期,一则不论满洲王公还是八旗将领、官员,一般均有骑马的习惯,汉族文臣也多骑马,所以虽然定了乘轿的规矩,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只是从礼仪上规定如祭天等仪式时,一定要按规矩办理。

  康熙以降,社会逐步走向安定,经济渐趋繁荣,史有“康乾盛世”之称。但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不仅王公贵族,而且旗籍官员(清代八旗包括满、蒙及汉军八旗,户口与汉族等分开管理,故出身旗下的官员称为旗籍官员)、汉族中的武职将帅多有弃马乘轿者。此种贪图安逸的现象康熙时即已引起当朝注意,雍正、乾隆时期,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旗员与武职官员不准乘坐轿子的规制。

  康熙二十七年,下令将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彝陵总兵官严弘,年纪衰迈。闻武昌兵丁鼓噪时,乘轿而往。著原品休致。其员缺、以辰州副将郭忠孝升补。”(《清圣祖实录》卷137)雍正四年九月,正式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武弁有整饬营伍操演兵丁之责,理宜服习骑射为士卒先。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嗣后副参游守等官概不许坐轿,以长怠惰之习。倘有不遵,该督抚提镇即行指名题参。”(《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48)雍正六年出台规定:凡副将及其以下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如不乘马,“擅自违制乘轿者,革职。”(见《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18,《兵部职方清吏司》)当然,雍正时期的这一规定,主要还是针对副将及其以下官员,而且也没有对旗籍官员乘轿一事作出规定。

  乾隆时期,陆续出台了禁止武职官员、旗籍文武官员及宗室王公乘坐轿子的规定。乾隆五年,针对汉族武职官员多有乘坐轿子的情况,重申了雍正时期的规定:“自副将以下至都司守备,俱公然乘坐四轿,甚至有前呼后拥,喧耀街衢者。江南如此,他省谅亦不免。夫人情习于劳则精神振作,习于逸则志气委靡。况身为武员而惮于乘骑,开骄惰之端,启废弛之渐,又何以饬戎行而率士卒乎。各省督抚提镇,务将朕旨通行申饬。如仍不遵奉,即指名题参,交部议处。”(《清高宗实录》卷123)十二年,令禁止年轻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职大臣乘轿:“年少宗室公等,平日亦皆乘轿。伊等不过间日上朝,自应练习骑马。似此希图安逸,亦属非是。此关系我满洲旧习,著力行禁止。”至于旗籍武职大员,“自应遵照旧制骑马,以为所管辖人等表率,若自求安逸,则官兵技艺,安望精熟。”(《清高宗实录》卷305)十四年,进一步强调外放为官的旗籍文武官员,60岁以下者,一概不得坐轿:“嗣后凡旗人外任各员,六十岁以下者,并令熟习骑射,毋任渐至生疏。至副、参、游、都、守、等官,该将军、督、抚、严饬概不许违例坐轿。擅坐。即行指参议处。”(《清高宗实录》卷338)乾隆十五年,细化了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规定所有旗籍文职大臣,除60岁以上,身体的确不好者外,一律禁止坐轿。除辈份高于皇帝和年纪很大的以外,王公亲贵亦禁坐轿。有乘轿资格的年轻亲王等,除了在特定的礼仪场合需要“列仪卫”,可以坐轿子以外,平时一律骑马。要把这个命令通行传知,倘禁止后有坐轿者,着察旗御史即行察参,若御史不参奏,经朕访闻,连御史一块治罪,断不宽宥。(《清高宗实录》卷356)有趣的是,乾隆帝多次发布禁止乘轿的上谕后,有的官员以为皇上是反感坐轿,于是改为坐车,乾隆帝不得不再次发布上谕,反复说明不许坐轿的意思(其实这层意思雍正时就已多次强调过了):叫你们不坐轿,不是说你们没资格坐轿子,也不是你们不应该坐轿子,而是要你们保持“娴习武艺”,不要把满洲人的传统全都丢光了。前次说了不准坐轿,现在改坐车,试想一下,坐车与坐轿有什么分别?乾隆二十二年,对于外省旗籍武职官员也明确规定:“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视在京都统副都统,凡武官皆乘马,将军、都统、副都统、总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马者,听奏明请旨”(《皇朝通典》卷五十五《礼•嘉五•车舆》)亦即说不仅旗人,绿营汉族将领都不得坐轿,年老体弱的要请旨,得到批准后才能坐轿。

  至此,清廷关于禁止旗籍官员及汉族武职官员乘坐轿子的规定完全确定。

  嘉、道以降直至清末,旗员与武职不得乘轿的规制一直延续并被当朝者反复强调。嘉庆四年上谕说:关于武职官员乘轿一事,此前已有明确规矩,现在“朕闻各省不但将军提镇等公然坐轿,即副参以下,多有乘轿出入者”,甚至出现以战兵充轿夫之役的情况,重申:“再行通谕各直省驻防将军、副都统及提镇各员:嗣后如再有违例乘轿者,或经参奏,或经访闻,必治以应得之罪。如驻防城守尉以下,绿营副参以下有犯,尤当从重治罪,决不姑贷。”(《清仁宗实录》卷47)道光十三年上谕:“从前乾隆、嘉庆年间,因将弁偷安坐轿,并不乘马,节经颁发谕旨,严行禁止。煌煌圣训,自应永远钦遵。朕临御以来,谆谆诰诫,犹前志也。” “著通谕各直省将军、副都统、提、镇、将、备等,除高山竣岭,逼仄崎岖,或稻田水曲,不能乘骑者,准其乘坐竹兜外,其余均不准坐轿,喧耀街衢。倘违例乘坐,该督抚即行查参,毋稍瞻徇。经此次训诫之后,仍敢阳奉阴违,将来科道参奏,或经朕别有访闻,除本员照例从重治罪外,定将该督抚严行惩处,决不宽贷。”(《清宣宗实录》卷238)同治、光绪时期,清廷仍不时发布上谕,强调武职不准乘轿的规定,对违例乘轿的官员进行惩治。可见该项制度延续的基本情形。

  就制度而言,旗员及武职官员不准乘轿的规定,到乾隆时期成为定制。满、蒙、汉军等旗籍官员,只有亲王与一品大员允许乘轿,年老体弱或得皇帝特许的人方能“乘舆”,其余不论文武,均不得乘轿。一则骑马是满蒙民族的传统,二则从清廷的角度来说,骑马也是保持民族传统,防止浸染汉俗的方法,同时也能防止贪图安逸,滋生享乐的情况出现。这个要求不仅在京城,在各直省地方和军队中,也被强行贯彻,主要意图就是要保持旗人的尚武精神,尤其是武官不能贪图享受,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汉族官员凡武职官员,原则上不准乘轿,“武职均乘马,将军、提督、总兵官,年逾七十不能乘马者,奏闻请旨。”就是说到了年纪较大无法乘马时,还要向皇帝报告请求批准,否则就是违制。汉族武职官员只有作为钦差大臣时,二品以上官员才能按例乘轿,三品武职官员即使是钦差大臣也不准乘轿。

  清廷对于违制乘轿的官员就进行惩治,早在定制以前就已开始。如前述康熙二十七年,彝陵总兵官严弘在率兵前往武昌参加镇压夏包子兵变时,乘轿前往,即被勒令退休。以《清实录》所载,乾隆定制后,对违制官员惩处的记录也较多。乾隆二十五年,将云南楚雄镇总兵官伍讷锡革职,其多项罪名中重要一项即为“出入违例乘轿”。乾隆三十六年,云南提督长清因“坐轿出入”,受到参奏。乾隆四十九年,旗籍武职、山海关副都统果星阿违例乘轿,被举报后“接奉谕旨,并不认罪,反自假糊涂,奏称不知有此例等语,实属巧辩。”被勒令革职回京。同年,龙门协副将、旗员承禄因“偷安坐轿”被查处,乾隆帝再次重申:“武职人员,违例坐轿,不特满员在所禁止,即汉员亦向来不准,屡经申明降旨”。并令“所有失察之总督提镇等,著查明交部议处。经此次重行申禁之后,如武职人员,仍敢有违例乘轿者,一经参奏,朕必将该员加倍治罪。若督抚提镇等不行查参,别经发觉,并将该督提等,一并从重议处。将此通谕知之。”(《清高宗实录》卷1215)乾隆五十三年,因出征台湾驻防兵有私行雇船及乘轿等事,下令:嗣后凡有兵差过境,毋许豫备小轿及兜子等项,倘有仍前豫备乘坐者,即将该兵丁等从重严惩,其应付之地方官及领兵之将弁,一并严加议处,决不宽贷。将此通谕知之。”

  嘉、道以降,旗员或武职违例乘轿受到惩治的情况,也时见于记载。嘉庆十六年,因御史奏报四川参游都守等武职官员,“近多乘坐大轿”。嘉庆帝上谕:“前岁庆惠前赴西藏,以钦差二品大员违例乘轿,经朕查出,尚经加以惩处。况该武员等,竟敢恣意妄为,罔顾国家体制耶。此时该武员等如有乘轿等事,著该督抚等即行指名严参惩办。若徇隐不奏,别经参劾,亦惟该督抚等是问。”道光十三年,福建提督许松年,“身在行间。乘坐肩舆”,令革职惩办。同年,以“演戏乘轿”等事,将江西南赣镇总兵张佑溪、中营游击黄廷荣等革职。同年,福建汀州右营游击绰拉欢、署汀州右营守备蓝联芳、汀州中营千总林向荣等,因带兵赴台剿匪,“乘轿抵县,纵兵抢夺勒索”,均著革职。绰拉欢虽然报称“因雨雪乘坐竹轿”,还是被“发往新疆效力赎罪”。道光二十四年,江苏游击杨得邦被控多项罪名,“违例乘轿属实,应照例革职”。同治五年,泰宁镇总兵官“文俊于年老疾病乘轿,并未奏请,辄役使官军抬轿,实属不合,著交部议处”,后被定为降三级调用。光绪三年,已革直隶龙泉关都司告“署正定镇总兵有违制坐轿,苛敛冒领情弊”,命李鸿章“确切查明秉公究办。”光绪七年,因御史参奏,江西水师统领记名总兵万重暄等“出门乘轿”等事,令“万重暄、王永胜、萧福、均著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五年,查办奉天仁、育两军总统荣和、寿长二人,其罪名中有“往往舍骑乘轿,自壮观瞻”一条。光绪三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仍援引旧案,将“公然耽

相关话题  #武职  #清朝  #规制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