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内渡回大陆后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901年春,他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较早的一所新式学校。丘逢甲视潮、嘉、闽南为一体,他在岭东同文学堂《办学章程》中说:“本学堂设于汕头埠,名曰岭东同文学堂。虽由潮中同志倡设,然同道之嘉应、惠州,邻境之漳州、汀州各属,自当不分畛域,以广造就。”
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06年改办为镇平县立中学堂(今蕉岭中学前身),是我国最早创办师范者之一。1904年冬,他在蕉岭东山(县城城东)、员山(文福白湖村)创办创兆学堂各一所(创兆为在文福定居的丘氏二世祖名)。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致力办新学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声望的教育家。他曾被两广总督聘为学务处视学,被教育界同仁公推为广东省总教育会会长。“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后来的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广东军政府总参议朱执信、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丘逢甲推行新学有力地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
主持咨议首倡禁赌
1909年10月,丘逢甲被公举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清廷于1907年诏令各省成立咨议局,为8年后的立宪作准备。1909年10月14日,广东省咨议局成立,选举易学清为议长,丘逢甲、卢乃潼为副议长,另有陈炯明、周廷励等94名咨议员。按照当时规定,总督对咨议局有控制权,但咨议局在中国的设立,实是一件创举,是维新立宪运动的第一步。
在广东省咨议员中,议员多数属守旧派,唯有丘逢甲及周廷励、陈炯明等少数人为维新派。赌博是广东的大害,从前清到莫荣新逃走,中间除民国元年一段最短时期外,当地官僚都利用敲脂剥肤的赌博余利发财,广东的赌捐一年为800万,而官吏中饱至少两倍,这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人民所受的有形的损失。丘逢甲上任后即雷厉风行地首倡禁赌。他引荐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古应芬任咨议局书记长,同盟会会员邹鲁为议事课书记,一起发动禁赌运动。
据《广东省咨议局第一次会议报告书》记载,咨议员陈炯明修正禁赌议草一件,于1909年9月29日议计通过。但两广总督袁树勋以赌损数额甚巨为借口,不予执行。1910年,在咨议局为禁赌一案而召开的临时会议上,丘逢甲等人仍坚持主张禁赌。但是,咨议局内竟跳出一只拦路虎。赌商安荣公司创立新赌票“铺票”,并暗中运动议员请求保护。副议长丘逢甲,与炯明等议员闻讯,于11月9日,提出“请严禁安荣公司铺票议草”。有个叫苏大阔的议员,以重金贿赂议员和官员,拉拢他们反对禁赌。开会前,谋略在胸的丘逢甲叫陈炯明提议,在表决禁赌时,议员一律要在选票上只写明“可”与“否”,且要签上名字,这个提议得到通过。结果到会议员中,写“可”者仅20人,写“否”者35人,此案竟不能通过。
赞成禁赌的议员义愤填膺,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古应芬、邹鲁奉丘逢甲之命,把登记的选票情况公诸报章,社会舆论为之哗然。同年11月20日,云集广州的选民800余人召开大会,千余听众全力支持禁赌议员的行动,异口同声地讨伐苏大阔一伙卑劣行径。群众还在会后将“庇赌议员”35人的姓名公布于城门,终于迫使苏大阔和袁树勋丢官去职。1911年3月15日,新任总督张鸣岐宣布定期于3月30日,实行禁赌。禁赌当天,广州市民举行禁赌纪念大巡行。
东宁才子魂归故里
丘逢甲是清末民初“诗界革命”的主将之一,他6岁能诗,7岁能文,14岁时被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誉为“东宁才子”,从此诗名大震。其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和《岭云海日楼诗抄》,前为内渡前作品,后为内渡后所作,风格雄迈激越、悲壮酣畅。
辛亥武昌起义成功,丘逢甲深受鼓舞,写下了“中国睡狮今已醒,一吼当为五洲主”等激情洋溢的诗篇。他多方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等文武官员顺时退隐,促成了广东的独立。广东军政府成立后,丘逢甲被推为军政府教育部长。是年冬,宣布独立的17个省份决定在南京组织中央政府,丘逢甲被推选为广东代表赴南京,该次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后,丘逢甲被选为参议院参议员,他随孙中山谒明孝陵时,挥毫作诗:“郁郁钟山紫气腾,中华民族此重兴。江山一统都新定,大纛鸣笳谒孝陵。”
丘逢甲连年为国事奔波操劳,肺病复发,且发严重肺炎,数次吐血,无法继续工作,不得不怅然南归。一路艰辛回到蕉岭山居后,丘逢甲已感行动困难。1912年2月25日,丘逢甲病逝于蕉岭淡定村,年仅49岁。他临终前念念不忘台湾,弥留之际仍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情真意切,悲壮感人。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在广州的台湾同胞“哭之尤恸”,其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