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是什么?
说白了这个成分是比较复杂的。
过去呢,把东林党捧得非常高,可谓“诸正盈朝”,“凛然不可犯”。现在呢,大家反了过来,把东林党贬斥得一无是处,还要踏上一万只脚。
《明史纪事本末》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江浙士人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利用舆论力量影响朝政,渐成朋党。
首先,
东林党是一股地域性极强的政治势力,以江浙士人为主,明朝期间,江浙士人科考占据绝对优势,渐渐有了影响朝政的力量(其最大的反对派实际上也是浙党),大举排斥浙党、楚党、齐党、秦党,并在魏忠贤倒台之后,动辄将政敌归为“阉党”予以打压。
明代八省进士人数,江浙势力不可小觑:
南方:浙江(3697)、江西(3114)、现江苏(2977)、福建(2374)
北方:山东(1763)、河南(1729)、河北(1621)、山西(1194)
状元分布:
浙江(20)、江西(18)、现江苏(17)、福建(10)
其有很强的地域性,其主张部分体现了地域性的利益考量,如矿税等。
党同伐异,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从古至今的通病,不必大惊小怪。这也是现在明史论者猛烈抨击之处。
另外,
大多数东林党士人在清军入关战争中表现最为坚决。
虽然有钱谦益投降(暗地里一直支持明军)的先例,但大多数东林江浙士人抵抗相当坚决(特别是复社),相比之下,北方各省基本是望风投降满清。
孙承宗、卢象升、史可法、夏完淳、黄宗羲、堵胤锡、张名振等等都有很深的东林士人背景。
这种巨大牺牲,为这个社团,赢得了较高的历史风评。
所以,这个社团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其既不是没有私心,但也不是亡国祸首,更不是什么卖国标杆——论卖国,明末大批正规人将领和农民军将领倒戈大清,砍杀国人,简直太多太猛,但这种事实,基本被知乎论者选择性忽略了。
真正致使明朝的亡国的,是逼迫洪承畴、孙传庭浪战送死,为了推卸责任砍死议和大臣的崇祯。如果非要再说,那就是占据了国家大半资源的宗室群体。
明军的主力是崇祯断送的,国家的战略是崇祯弄烂的,财政系统是数百万宗室群体弄瘫的。
某些人抨击东林党,并不是因为东林党有多么糟糕,多么卖国,而是东林党人代表了一个利益群体,即富裕的有产阶层。抨击东林,其目标是影射今天有产阶层的卑劣,所谓先有屁股后有观点,这种看法可以发泄对富人的愤怒,但对国家危亡之道毫无意义。
说起东林党,就不得不提到无锡的东林书院,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创办的东林书院是私人讲学的场所,东林书院也聚集了一批怀着救世思想的士人,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当时被一些官僚称为“东林党”。但是对东林士人来说,他们从来不承认自己属于“东林党”,比如黄宗羲就认为这一称呼是“小人”们强加给东林士人,他主张用“东林”之类的名称来代替。现如今很多学者也认为东林书院是一个以阐明理学为宗旨的学校,而非一个议论政治的场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林非党”论。
顾宪成画像
明朝末年官场腐败之风日盛,为了拯救世道,匡救时事,全国范围内兴起了私人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主讲的东林书院,他们通过讲学与江西的江右书院、陕西的关中书院、南直的徽州书院联结成一个庞大的书院网络。天启年间,一些主要的东林人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积极参政议政,锐意革新,有意振兴吏治,革除积弊,但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手握大权的阉党之首魏忠贤,此后在阉党与东林人士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以阉党胜出,东林书院遭毁而结束。也正是在与魏忠贤的交锋中,“东林党”这一说法流传开来。
东林旧迹
据樊树志考证,“东林党”名称的由来最早是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彼时在李三才事件中东林人士顾宪成插手干预,因而被徐兆魁等人蔑称为“东林党”。到了天启年间,东林人士参政的规模壮大,形成了一股清流势力,魏忠贤为了排除异己,因而将与东林书院有关联的人员一并纳入“东林党”,从这个时候开始,“东林党”成为扣在东林人士头上的帽子,最后发展到了只要与当权派唱反调的,都被归入“东林党”之列。自此“东林党”被视作一个派系,成为魏忠贤清除的对象。
东林人士塑像
这些“东林党”大多以清议著称,他们以道义相期许、以操行名节相砥砺,在朝廷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不过应注意的是,“东林党”人强调的经世主要是一种道德救世,在他们看来,道德可以作为解决社会危机的手段,这与“实学救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道德救世缺乏实际操作手段,最终也难免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夏维中:《关于东林党的几点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1997年第2期。
樊树志:《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安徽史学》 – 2003年第5期。
张秉国:《“‘东林非党论’质疑”的质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