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卞夫人与曹操合葬的可能性最大,为何却有专家认为墓中年长女性是丁夫人呢?原来,这与卞夫人的年龄有关。根据史书记载,卞夫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30年,也就是曹操死后10年。卞夫人享年70岁,这显然与墓中年长女性的年龄悬殊较大。据此,专家才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些不同的意见,让墓中年长女性的身份显得神秘莫测。她实在应该是卞夫人,可确凿的证据又摆在那里,死者的年龄只有50岁左右,怎么也和卞夫人沾不上边。
这位50岁左右的女人,她不是丁夫人,也不是刘夫人,更不是卞夫人,她会是谁?或者说,谁才有资格与魏武王曹操合葬?而那位20岁左右的女性,她又是谁?
牙齿可能透露主人真实身份
2号墓中年长女性的牙齿与头骨,其主人可能是卞夫人
在安阳召开的学术会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驰一个解答疑问的机会。
“在安阳考古工地的库房里,我有机会近距离地看到了年长女性的牙齿。看过后,我对年龄的鉴定结论产生了疑问。”
刘驰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学习历史之前,他曾经在医院的口腔科工作过,“经验告诉我,眼前的这副牙齿,它的主人应该不止50岁。”
刘驰说,就牙齿而言,古代人的和现代人的不一样。相同年龄,古代人的牙齿比现代人磨损厉害,因为古代的食物比现代的要粗糙;同样是现代人,因为阶层不同,食物有差别,因此即便同龄,牙齿磨损的程度也不一样。2号墓里的年长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阶层里属于贵族,因此,她的食物相对精细,也就是说,这副牙齿的主人,她的年龄应该更大。“我判断,应该在60岁以上,具体的年龄数字则无法下定论。”据此,刘驰有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如果此推论有可能,2号墓中的年长女性,则不宜将卞夫人排除在外。”
通过牙齿判断死者的年龄,为何会出现将近10多岁的误差?采访完刘驰研究员后,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又找到了刘庆柱委员。刘庆柱告诉记者,出现这种误差,是完全有可能的。
“判断2号墓中的年长女性,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主要是依据她头骨的骨缝愈合程度,还有牙齿的生长磨损程度。一般来说,对于孩童,根据骨缝判断年龄是比较准的;对成人来说,就不太准了,无法精确到个位数。而且,因为黄种人的体质人类学标准尚未建立,因此我们现在的判断标准,根据的是西方,也就是白人的标准。这样一来,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又大了。”
刘庆柱还对史书记载的卞夫人年龄表示怀疑:“卞夫人出身歌姬,在嫁给曹操之前,社会地位并不高,古代的史学家居然能报出她出生的具体年份。真实性颇值得怀疑。我根据多种因素综合推测,卞夫人死时应该是60多岁,而非史书记载的70岁。所以,就目前的证据来看,2号墓中的年长女性,不排除是卞夫人的可能,年轻的这位,或许是她的婢女。不过,等到1号墓挖掘清理出来后,也可能会出现新的情况。”
从5月2日起,新版电视剧《三国》在几家卫视频道同步播出。一时间,关于新《三国》的评论铺天盖地而来。不过,就在网友热火朝天地点评新《三国》时,胡阿祥教授的关注点,却显然和一般观众不同。
千年之误
“三国”是指魏蜀吴?千年讹误!!
“三国”到底指哪三国?
“你说说,‘三国’指的是哪三国?”听记者说起新《三国》,胡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问题。记者怀疑这是个脑筋急转弯题目,但思索半晌,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魏,蜀,吴。”
“错,三国鼎立的时代,并没有蜀国。”胡老师这句不容置疑的反驳让记者大吃一惊。陈寿在《三国志》中明明白白写了《蜀书》,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三国演义》,更是推崇“汉室宗亲”刘备建立的蜀国为正统。作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存在虚构的成分还情有可原;可是,作为史书的《三国志》,为什么要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写史,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见记者满脸狐疑,胡老师笑着解释:“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是指由曹丕、刘备、孙权先后建立起来的三个政权。三国之中,曹丕政权国号为魏;孙权政权国号为吴;成都的刘备,则因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所以定国号为汉。”
胡老师说,刘备是否真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一点是无法证实的,但不管怎样,刘备正是凭借着“帝室之胄”的身份,用兴复汉室为旗帜,逐渐形成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势力。“我们现在所说的‘蜀’,实在是后人对刘备政权的误称,这一误就是一千多年。”
把刘备政权当“蜀”,《辞海》也错了
胡老师的话,让记者想到了已被奉为经典的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那么,关于刘备政权的国号,它会如何称呼呢?记者看到,这部连续剧片头展示的战争场面中,刘备一方的军队出场时,都高举绣有“蜀”字的大旗。
记者随即又观看了正在热播的新版《三国》。可惜,新三国的片头片尾,士兵手中所举战旗,都是远景,根本无法看清上面的字。不过,记者在百度贴吧中倒是看到,有位网友称,在他看过的新《三国》片花里,诸葛亮在临死之前有段雷人的表白,大致意思是说:如果上天假我以时日,我一定让蜀国多存在几年。如果这位网友没有记错的话,新版《三国》也犯了“蜀”“汉”不分的错误。
对于电视剧中所犯的错误,胡阿祥老师如此评价:“实在不应该。一部电视剧不管怎样演绎,最起码的史实还是要尊重。你想想,刘备怎么可能允许他的士兵打‘蜀’旗,而作为汉丞相的诸葛亮,又怎会称自己的国家为‘蜀’?”
作为通俗化的电视剧,因编剧对历史的不了解,出现讹误在所难免,那么,在正规的出版物中,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错误能否避免呢?
记者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意外发现,无论是1979年版还是1999年版,其后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都赫然出现了“蜀”。
如此“小儿科”的错误,源头何在
这真让人不解,为何如此“小儿科”的错误,竟会一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呢?
“把刘备、刘禅的‘汉’称为‘蜀’,当然有着历史的渊源与特殊的考虑,这其中影响最大者,便是陈寿在《三国志》中立了《蜀书》。而《三国志》又是研究三国历史最为重要的正史。于是将错就错,就这么错下来了。”
至于陈寿为何以《蜀书》的名义写“汉史”,胡阿祥教授说,这其实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人认为,陈寿本来属于巴蜀土著集团,而巴蜀土著集团与刘备侨寓集团之间必定存在矛盾,加上陈寿的父亲曾因触犯军令被诸葛亮施以‘髡刑’(注: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将犯人的头发剃掉),陈寿本人又曾被诸葛亮所瞧不起。因为这些恩怨,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贬抑刘备所建的‘汉’,称其为‘蜀’。”
“也有人认为,因为陈寿是继承曹魏的西晋朝臣,按照封建史家照例的做法,陈寿修《三国志》必须以魏为正统。如果他称刘备政权为‘汉’,那就是尊刘备为正统了,而这显然就是将曹魏和西晋置于不义的篡逆地位了,这是陈寿万万不敢的。”
胡阿祥教授认为,不管如何争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刘备、刘禅政权的国号是“汉”,而非“蜀”。并且,他指出,即便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正文中也称刘备、刘禅政权为“汉”。例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所载刘禅与孙权的盟约中就说:“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共讨魏贼……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因此,我们今天叙述刘备、刘禅政权,应该依据史实称‘汉’;或者出于区别刘邦建立的西汉与刘秀建立的东汉的考虑,沿用旧称‘季汉’,也就是继承前汉、后汉的第三个‘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蜀汉’。唯独单称‘蜀’,是万万不可。因为作为正统象征的‘汉’国号,正是刘备、刘禅等人最大的政治资本。”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