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培养的武将的军事素养确实有问题。除辽东、甘肃二司及福建海盗,内地近三百年无战事,明代的风气,文官少有知军事实践者全以古法空谈推演,武将又必须听从文官的外行指挥,养不出真正的军事人才。
袁崇焕、祖大寿、祖宽、张献忠(曾任关宁选锋小旗,因被上司贪功自己改革军制单干);熊廷弼、袁可立、徐光启、孙元化、王一宁、刘爱塔这样的人才被视为居心叵测,吴三桂、马科、李永芳这样的猛将及情报天才只能处于明朝鹰犬的打手地位,所以明末军官得不到锻炼,军政水平基本都很差。吴三桂自己也是家学渊源及在南下追击的过程中锻炼了军事才干。在辽军出身的努尔哈赤、张献忠改军制后大部分九边明军根本不是对手,更无需再说内地明军。
关宁铁骑最大的长处是战术优势,最大的问题是战略短板,关宁系统战术层面一时冠绝,不过一直在明清体系内混,没有独当一面机会。战略眼界决定格局,关宁铁骑在重大选择联虏平寇(王永吉、黎玉田、童逵行、吴三桂等人的错误战略)、大同反正(吴三桂如能和姜瓖率领的汉、大口加小口及两部蒙军联合,能把几乎全部八旗名王困在北方)、马宝入广东(尚藩是最大变数,掌管东南亚贸易属于三藩钱粮地),吉安大捷(直接气死名将高得捷)、渡江连陕(直接气死谋主刘玄初)、永兴大捷(八旗城破时吴军突然听闻吴三桂病亡,马宝等人不等消灭八旗集团军就跑回老家分赃了)、剜心断漕宁死无退(吴国贵主持下关宁铁骑最后一次形势转变)、围川救云(被清军趁机合围昆明)的时候,畏首畏尾,没有决断力与战略眼光,亦没有听百姓的心声。
崇祯末年袁崇焕留下过一份关宁军名单,顺治初年吴三桂的辽东镇旧部将校留下过一份名单。顺治十年又有一份下级军官的名单及灭大西时十二人阵亡名单。
关宁骑兵是明朝统治者学习先进军事产业的一次尝试。由于关宁铁骑归袁崇焕指挥过,所以明朝对这支部队的记载只是轻描淡写。清朝立国之后,由于关宁铁骑曾是八旗军的死敌,且最后又助纣为虐,参与吴三桂的反叛,所以,清朝的记载也是能贬则贬。这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境遇,使关宁铁骑在后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
2008年6月,中国发展出版社推出《历史上的十大军团》一书,关宁铁骑与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骑兵兵团、秦国的王翦兵团、西汉韩信军团、汉武帝时的霍去病军团、南朝时期梁武帝手下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南宋岳家军、成吉思汗怯薛军、明朝常遇春兵团、清八旗军等,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关宁铁骑终于在蒙尘数百年后得以正名。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